秋季如何祛“濕”+防“燥”?
三伏天過后,早晚氣溫有所降低,白天依舊炎熱。接下來,百樂康健康管理帶你體會一下,那些被暑濕+秋燥支配的恐懼。
一邊祛“濕”一邊防“燥”
雖然已經(jīng)出了伏天,但是濕氣依然很重,濕氣阻滯在脾胃中,容易傷身。同時,出伏后天氣漸涼,也是“秋燥”的開始,很多人此時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(fā)干、皮膚干燥、干咳無痰。
一邊“濕”一邊“燥”,讓我們的健康“腹背受敵”,稍有不慎,身體就會出現(xiàn)問題。送你幾個中醫(yī)秋季養(yǎng)生方,既能祛濕,還能防燥,非常簡單易做哦!
做好祛濕保衛(wèi)戰(zhàn)
體內(nèi)濕氣過重時,會感覺到身體沉重、手腳冰冷以及食欲下降,這里給大家推薦2個方法,祛除殘余濕邪:
1 冬瓜薏米排骨湯
做法:冬瓜去皮取籽洗凈切塊,薏米洗凈泡發(fā),排骨洗凈焯水后沖洗備用;排骨、薏米放入鍋中,加適量水,大火燒開轉(zhuǎn)小火慢燉;排骨快燉爛時放入冬瓜繼續(xù)小火慢燉,直至熟爛,調(diào)味即可;加入冬瓜皮同煮,食用前把冬瓜皮撈出,也可加黨參、干姜健脾養(yǎng)胃。
點評:冬瓜性寒,全身是寶。冬瓜皮消腫利尿、清熱解暑;冬瓜瓤和肉清熱、利尿、解渴;冬瓜籽清肺化痰。此湯清香爽口,清熱解暑,利濕化滯,通利小便,同樣適合濕重偏熱的人。
2 藿香“泡腳液”
做法:還可以用藿香煎水后來泡腳,這個方法是祛除濕氣,消解暑熱的好方法。
取30~50克藿香放入2升水中,用大火煎煮40分鐘左右,再用小火煎熬直到藥液剩下1升,取出汁液再加水2升煎至1升。將兩份藥汁放在盆中,浸泡雙足,藥液以泡過足踝為度,在浸洗過程同時進行足部按摩。
點評:藿香有解表、祛除身體濕氣,振奮脾胃的作用。每天泡腳,有助于祛除濕氣,促進睡眠。
防“秋燥”,避免嗓子干
中醫(yī)有“燥主秋令”的說法,入秋后,很多人出現(xiàn)了不同程度的皮膚干燥、咽干唇燥、鼻子出血、干咳少痰、心煩、便秘等,不妨通過食療來調(diào)理一下。
對付“秋燥”要常吃些清熱、生津、養(yǎng)陰的食物,如白蘿卜、百合、梨、蜂蜜、竹蔗、馬蹄等,盡量少吃油炸、燒烤類食物。另外給大家推薦2個食療方,緩解秋燥!
1 入秋蘿卜勝似良藥
秋季人體容易出現(xiàn)咳嗽、哮喘、胃不適、頭暈、胸悶、心悸等癥狀,白蘿卜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,生吃可以止渴、清內(nèi)熱;熟食可消食健脾。
秋季風寒感冒多發(fā),感染風寒后,應吃些讓人發(fā)熱的食物。把蔥段、姜片和白蘿卜片一起煮湯,有散寒、止咳的作用。
2 秋藕最養(yǎng)人
熟蓮藕性味甘、溫、無毒,可以補心生血、健脾開胃,蓮藕湯利小便,清熱潤肺。
秋冬季節(jié),大家都愛喝的蓮藕牛骨湯,這是一道養(yǎng)血美顏的湯品。最好等牛骨燉到五成熟時將藕加入,這樣煮好的藕吃著才軟糯。
需要提醒的是,平常烹飪藕的時候,最好不要用鐵鍋,否則藕會變成黑色。不僅菜品看起來不美觀,營養(yǎng)也會打折扣。